农视词典|水果自由
前段时间,一篇《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文章火了。年轻白领在水果贵族“车厘子”显得拮据窘迫,想吃水果却承担不起。说实话,你可以不皱眉头的购买自己爱吃的水果吗,你水果自由了吗?
水果自由:网络流行词,是指个人收入较为可观,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水果。但对于水果的消费,真的自由吗?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水果涨价领跑全国消费。1至5月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2%,鲜果价格同期上涨11.3%,领涨全国CPI涨幅。水果涨价,受天气变化、储存供给、运输成本等密不可分,可水果自由的背后,又是消费者怎样的心理诉求呢?
水果价格的“飙升”不断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吃不起,很多人的“水果自由”正处于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
水果与粮食和蔬菜不同,前者并非必需品,多作为维生素等营养补充、促进消化等,而后者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消费品。因此,在想吃又嫌贵、不买也并无必须的定位下,对于水果价格的议论自然不断增加
除了补充所需营养,如今的水果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饭后甜点,而是精致生活的象征。所以在常见的苹果、西瓜、橘子等之外,近几年才火热的外柜水果,如泰国榴莲、澳洲车厘子、新西兰猕猴桃等进口水果,早已充斥着各个零售渠道,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
而进口水果之所以贵,除了商家利润外,分装配送、蔬果保鲜储存、快捷时效背后的成本也是消费者买单。这些外国水果虽然昂贵,却是很多小资白领精致生活的一部分,就算贵也是要买的。他们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边买边吐槽,“水果自由”的概念也就越传越远了。
不管是为了营养汲取还是生活品质,其实有一部分网民所表达的“吃不起水果”并非真的吃不起,他们口中的“穷”和真正的穷也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很多年轻人想要买车厘子时,就想起了花呗账单上的赤字,那就有了哭穷资格,从而感慨自己不能“水果自由。”
但当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拿“穷”来自嘲,“财务自由”、“水果自由”不过是“吃土族”、“隐性贫困人口”、“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翻版形式。
所以,除了不要轻易相信“水果自由”之外,我们也不要总窝在家里当“键盘侠”,有空多到菜市场走走,接接地气,即便现在某种水果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价格有点贵,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水果,然后等这种水果价格回落。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应季水果上市量逐步增加,多种水果价格呈回落态势。
但作为消费者,为了什么需求,买哪种水果、买哪个品种的水果,因人而异,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在能力范围内购买。毕竟,水果的本质只是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定义的太多,自己反而就不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