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都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编者按:1月18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四川省“两会”期间参加所在的成都代表团会议时指出,成都市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杨继瑞撰文对此进行了解读。红星新闻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杨继瑞(资料图片)
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是推动成都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发展理念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公园城市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当之无愧的“魂”。
创新是引领公园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可以断言,失去了创新,就失去了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之芯”。
▲公园城市图据成都天府绿道
协调是公园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成都作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要引领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作为四川的“极核干”,要推进与德阳眉山资阳的同城化,形成“大一干”,带动“环成都都市圈城市群”形成“泛一干”,推动“五区协同”,形成“共富城乡”的四川标杆。
绿色是公园城市的本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成都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使公园城市从“高颜值”走向“优价值”。
▲青春、欢笑,诠释成都“吸引力”
开放是公园城市繁荣发展最大的外部变量。“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强化了成都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以成都为枢纽的国际通道串联起西部12省(区市)4亿人口的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4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RCEP的生效,将使成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大显身手。
共享是公园城市的本质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成都要形成普惠公平的共享格局、同心同向的共建机制、多元协同的共治体系,保持城市的休闲特质、生活品质。
▲成都城市夜景
“人”“城”“境”“业”“文”是新发展理念之“魂”在公园城市中的具象化之“形”。“人”在公园城市中的“共享”,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理念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共享”是以安全为前提的,这包括了城市的发展韧性、基础设施的承受力和各种公共安全,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石。公园城市将城市核心是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建城营城和优城的根本方向,是对工业时代传统城市发展观念的深刻反思。
“城”“境”“业”和“文”均涉及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因为,“城”的现代化需要“协调”,要注重解决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境”的和谐包括了“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消费场景”“开放环境”等,与“绿色”和“开放”理念息息相关;“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的方方面面,涉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转换,需要科技、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文”的塑造既要传承,更离不开“创新”。
▲在文殊坊举行的汉服文化节吸引汉服爱好者前来打卡
“魂”是“形”之纲,纲举目张。以新发展理念之“魂”铸造的公园城市之“形”,包括了现代化的城市形态之“形”,这是公园城市的“脸面”,表达了现代化超大城市的格局;高端化的业态之“形”,这是公园城市的“骨架”,决定了超大城市的内生动力;特色化的文态之“形”,这是公园城市的“气质”,展现了超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自信;绿色化的生态之“形”,这是公园城市的“本底”,凸显了超大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魅力;文明化的神态之“形”,这是公园城市的“精神”,彰显了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公园城市的“五态”之“形”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构成了践行新发展理念之“魂”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之“形”的有机系统。
▲以5G、人工智能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新川创新科技园
无论是新发展理念之“魂”,还是公园城市之“形”,均是成都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内在和外化的深刻和生动表达。
在新发展阶段,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城区人口高聚焦晋升新层级,城市步入新型工业化新进程,城市发展形成公园城市新示范,城市人均GDP增长呈现新轨迹,城市治理升格新版本。因此,在超大城市的新站位上,成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正视其若干阶段性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在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续写新篇章,特别是要着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极核。
“十四五”时期,成都要继续围绕信息、软件、新能源汽车、航天等多个产业体系建圈强链,从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积极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列;实施“三高都市农业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在提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同时,走“农创、农旅、农养”融合发展路径,创建现代都市农业典范区,打造内陆地区“共富城乡”典范城市。
迈入超大城市行列的成都,要敞开怀抱扩大开放,大刀阔斧推进创新,披荆斩棘深化改革,把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普通话”翻译为具有成都辨识度、致力于率先领先的“成都话”,释放成都磁性,升华成都价值。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使成都成为国际消费目的地;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中的“高峰”;招大引强,成为国内外资本的聚集地;以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资源配置的“优势地”。在人均GDP新赛道上,成都要与高的攀、强的争、优的比,再创人均GDP增长新轨迹辉煌。
▲安逸、巴适的成都市井生活
相对于北上广而言,迈入超大城市的成都不是“第四个城市”,而是“另外一种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示范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在生活“安逸”“巴适”的意义上,成都不应甘当“第四城”,成都应该争当“第一城”。着力实施“安居乐业”环境再造工程,可持续地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促进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合理分布,尤其要使成都一些人口相对稀疏区域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新磁场”。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新局面,形成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改革的新型经典范本,破解“大城市病”,打好安居、医疗、生态、休闲等宜居牌,不断提升超大城市宜居度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成都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四川大学原副校长,西南财大党委原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四川外国语成都学院党委书记、省政府督导专员;成都市社科联名誉主席,金沙智库研究会会长;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教授(国家二级),博士生导师。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