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愿意多生娃?

时间 • 2025-07-22 10:38:03
生育
一个
但是
东北
孩子

阡陌的述说2021.02.24阡陌的述说2021.02.24

07:14未知来源

播放

因东北生育率排名垫底,“东北探索率先开放生育限制”的观点一度登上热搜,成为舆论焦点。

事实上,生育率降低并不是东三省的个例现象,只不过东北表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各地的特殊原因,有专家将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不敢生、不想生、不能生”。而养育成本过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等因素成为当下适龄人群“不敢生、不想生”的主要原因。新一代父母的生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让我们通过几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东北人的经历,了解他们对生育率低的看法。

牛骁,男,东北,石油工人

“花的多,挣的少,不敢生小孩”

在东北石油工人牛骁看来,东北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养娃成本太高。

养娃贵在全国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东北就便宜。不同的是,东北不像北京等一线城市,工资高,而且东北很多家庭都是一胎家庭,所以对子女教育方面特别舍得投入。

想必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几个朋友,家庭算是小康水平,只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补课花起钱来眼都不眨,但凡对学习有用的东西就绝不犹豫,名校老师一对一补习一节课1000到1500元,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之前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将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大概要花上200W+,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可能一辈子也才只能赚这么多。

不光物质上投入的成本高,精力上投入的成本也不低,一个孩子经常要动员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班照顾,五六十岁退休的老人甚至专门去考驾照,就是为了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很多人其实是担心生孩子的。

还有人觉得,什么经济水平就给小孩什么教育,这么低的工资就不要去补课班兴趣班了,送去家附近的公立学校就可以了。

但只有养了娃才知道,孩子有爱好就得拼命去培养,况且公立学校补课比私立还贵……人到中年,不得不低头,谁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现在有观点一直呼吁多生,就算给补贴、减少税收,但是和教育经费相比都实在太少了,这是大部分人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

虽然二胎政策推行一段时间了,但是80后生二胎的人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年轻妈妈还是秉持自己生自己养的态度,亲力亲为的话,养两个孩子真的是分身乏术。

现在时代变了,当父母可不是能养活就完成任务了,管生不管养不教育,那真不如别生了。

而且,比起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很多人更重视自己的保险够不够、全不全面,财富自由似乎比多子女家族更让人羡慕。

伊禾,80后,沈阳人在北京

“东北只是全国的缩影”

因为人大代表是针对东北出生率低提出的建议,所有的关注点都聚集在东北,但在北京工作的沈阳人伊禾觉得东北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要说东北的特别之处,就是整体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东北的计划生育就执行得相对彻底,这个政策就让少生成为了一种文化惯性。而且东北属于移民文化,也不太重男轻女,不像一些南方省份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想法。

经济水平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在伊禾看来,东北绝对没有穷到生不起孩子。很多人都把东北想象成一个蛮荒之地,就拿2019年人均GDP来说,除了黑龙江,辽宁和吉林都处在中等水平。

伊禾认为,愿不愿意生孩子这个问题其实跟是不是东北人没有什么关系,在北上广这种压力或许会更大。

北上广是让你不进则退,逆流而上,到了35岁以后,各项身体机能可能都是比不上年轻人的,但是你必须去提高自己,才能继续跟他们竞争。

所以北上广可能是个更好的研究样本。

生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单纯是经济原因,一对适婚适育的夫妻背后面临很多东西,除了孩子,还有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及35岁以后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能不能保持住。经济好了只能让那些原本没条件的人生孩子,但是原本就不想生的人,再有钱他也不会去生。

关于养儿防老,伊禾曾和老公争执过,她觉得这是一个该被淘汰的观念了,以前小农经济的时候,因为人们没有退休金,所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经济结构也变了,观念也应该改变。而且将来孩子到了30-40岁,要跟他们一样面对上有老下有小,孩子的压力也很大。

伊禾认为,之所以要当妈妈,就是准备好迎接一个新的生命,把他培养成才,尽力让他将来能够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AI财经社

主播|李海洋

编辑|孙冰冰

责编|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