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定!农产品销售禁用“生鲜灯”!关掉“美颜术”,亮出真本色
你在逛超市和农贸市场时
是否有留意过LED灯?
有些看似平常的照明
却会欺骗你的双眼
近日
市场监管总局作出明确规定
不得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
管理办法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生鲜灯”带来了怎样的食品安全风险?
日常消费如何避开障眼陷阱?
灯亮肉更鲜?摊位上的“美颜术”
在农贸市场买过菜的消费者恐怕都对生鲜摊位上一排排具有“美颜”效果的生鲜灯不陌生。用“生鲜灯”遮丑后,即使不怎么新鲜的肉类蔬果也能变得光鲜水灵,但消费者买回家却原形毕露。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这样的“生鲜灯”并不少见,来自都市条形码、中国消费者报、荔枝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分别在云南省昆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的超市与农贸市场走访发现,几乎所有的生鲜产品摊位都装有“生鲜灯”,甚至有摊位在约5米的货柜上设置了12盏灯。在强烈灯光照射下,生肉显得十分红润,非常具有迷惑性。
“生鲜灯”不仅出现于菜市场,各大商超、很多夜市小贩也在普遍使用,有的还分别对肉类果蔬、海鲜等使用不同颜色的“生鲜灯”。如红灯搭配冷白光用于鲜肉类,红光搭配暖白光用于熟食、快餐店,绿光搭配正白光用于绿色蔬菜区,冷白光用于海鲜……除了光照颜色,灯源的位置也相对讲究,多是从顾客头顶方向斜射下来,灯体本身不明显,光源感觉"更自然"。
(图片来源|我苏网)
有网友表示,在市场挑选时,产品在灯下显得新鲜好看,就像是用了美颜一样,实际上商品品质不一定和观感相符,一旦回到自然光下,立刻就被“打回原形”,没有现场看得那样新鲜有食欲了。
消费者遭遇的背后,是“生鲜灯”的火爆销量。记者登录多家电商平台,发现这种专用于超市、市场照明的LED灯,有的叫作工程灯,有的叫超市轨道灯,但更多的则标称为超市“生鲜灯”。销量排名前7的商品,每一家的历史销量基本都超过2万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这些“生鲜灯”的价格大多在百元以内,有些售灯商家不仅宣称“好卖相,才会有好生意”,还提供了产品使用前后鲜明的效果对比图以及具体的用灯指导。“生鲜灯”成本低、使用方便,某种程度上又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很受经营生鲜食材的商家欢迎。一买家评价说:“这种灯的确能‘遮丑’,用和不用效果确实不一样。”
不得使用!新规定来了!
虽然消费者对“生鲜灯”质疑了多年,它却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此前没有相关法律或文件,对商超、生鲜市场的灯光进行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市场监管部门在日常执法检查时,除了重点检查食品来源、检验检疫合格证等与质量相关的事项,并不能检查商家如何使用灯光,只能强化诚信引导。
针对消费者被“生鲜灯”误导购买到不新鲜的肉类而引发纠纷和投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只是频发消费提示,教消费者如何避开“生鲜灯”误区。有消费者曾吐槽:“投诉了也没有用,没有人管的。”
如今这一状况即将迎来改变。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此次公布的《办法》特别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明确提出了“生鲜灯”的使用规范。这一《办法》将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办法》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这是必要的制度堵漏,有了这一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便可依法纠偏,严格禁止使用“生鲜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托灯光掩盖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也有权有依据进行索赔,维护正当权益,令行禁止是必要前提。
四招避开“生鲜灯”误区
除了“生鲜灯”这样的“障眼法”,在近日高温多湿的天气影响下,也难免买到不新鲜的产品。如何购买到放心的产品呢?有这四招就够了!
(图片来源|我苏网)
一“查”。在购买生鲜猪肉时,注意查看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当天的“两证”,即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购买牛羊肉时,注意查看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当天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标识。
二“看”。在购买果蔬肉类等食材时,最好到自然光源或日光灯下辨别新鲜程度,不受灯光干扰,采用多看的方式,仔细辨别商品品质。新鲜的肉类拿到自然光或日光灯下查看时,猪肉的肌肉应呈红色或淡红色,并有较鲜艳的光泽,脂肪洁白;牛羊肉肌肉呈鲜红色,脂肪为淡黄色。如果肌肉颜色变深、无光泽,或是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新鲜度较差。果蔬类产品,同样也需要从“生鲜灯”下拿到日常光源下查看。如果发现叶菜颜色发黄打蔫儿、果菜干瘪无光泽,就说明不够新鲜。
三“摸”。用手指轻轻触摸肉质,如果表面粘手甚至拉丝,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弹性差,就说明不新鲜。
四“闻”。肉类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后会产生氨类物质,如果闻到有氨味等腐臭异味时,无论灯光下颜色有多鲜亮,都不要购买。
生鲜食品非同一般商品
关系着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安全
对“生鲜灯”划出监管红线
能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消费
来源|央视新闻、红星新闻、光明网、东楚晚报等
编辑|孙乙心(实习)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