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请回答:讨好型人格有多累?美好人生无需取悦|阡陌的述说
讨好型人格有多累?怎样才能不再委屈自己迎合别人?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网友
网友提问:
感觉自己像讨好型人格。
会容易迎合别人而答应自己可能并不想去做的事,会觉得长久相处自己处在照顾别人情绪的位置,会觉得卑微和不自在。
某个时候也任性不去迎合别人,习惯了被迎合的人会反过来责怪你。
累觉不爱,怎么办?
本期心理师
萌主:
国家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萌主:
如果你经常迎合别人、不懂得拒绝、习惯性主动道歉……那你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指的是过度讨好别人,以至于忽略了自己。
通常会有以下一系列的表现:
1
迎合别人,不管内心认不认同,表面上总是赞同别人。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2
总是习惯性地去满足别人,却经常忽略自己,甚至宁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
3
不会拒绝,即使内心不情愿也会答应。但自己却无法发出请求,因为不敢给别人添麻烦,也害怕被别人拒绝。
4
经常道歉,无论事情是否因自己而起,都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5
害怕争执和冲突,更害怕被别人讨厌或抛弃。
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别人好,本来是件好事,但不能以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想法、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而且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相待,而且可能成为某些人眼中可以利用、剥削、欺负的对象。就像你说的,最后肯定会“累觉不爱”。
那么,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讨好型人格基本都有一种底层的核心认知:自己过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别人。
这种认知,在童年时期是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确实要靠大人才能生存,家长既可以给你想要的,也可以惩罚你。
例如,如果家长严苛、暴躁、控制欲强,一旦惹他们生气,对孩子来说,威力就如天打雷劈。那此时孩子一定会想尽办法讨好家长、哄家长开心,以避免惩罚。
而我们的学校、职场,甚至社会文化,都比较注重是否听话,这就进一步固化了这种认知。
但我们要明白,一旦成年了、自立了,这种认知就不再成立。自己过得好不好,主要靠我们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别人。我们想要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惩罚我们。
从心灵深处改变这个核心认知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一些实用方法:
1
以前对别人的感受有多敏感,现在就要多关注、肯定、尊重自己的感受。
2
勇敢表达自己,学会说“不”,不要怕会引发争论,因为相互尊重可以带来理解并解决分歧。
3
建立边界,保持距离,在足够强大之前,先和那些不好相处的人保持一定的物理和心理距离,直到建立无需讨好的健康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被人讨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只有你拥有了这种被讨厌的勇气,才可以换得自由。”即使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也会有黑粉,所以与其想着如何讨好他人,不如先学会好好爱自己!
人生中很多困惑和难题,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答。如果您想得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分析,欢迎给我们留言~
文末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E
N
D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如果您遇到什么困惑
或者有什么想说的话
请给我们留言
阡陌的述说
希望给您带去力量
成为您前行路上温暖的朋友
阡陌的述说在农视网等你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作者|萌主(国家心理咨询师)
图片|千图网
主播|辛嘉宝
摄像|秦鹏
剪辑|应仁杰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制|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