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时隔三年重新“面对面”的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如何传递真诚与信心?
“再次与大家见面很亲切。”
3月3日下午,历时88分钟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便被现场记者“包围”了。
这是郭卫民第五次担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红星新闻记者请他为发言人生涯打个总结,他提到了一个词“亲切”。
时隔三年后,在这个春天里,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首次在线下召开。下午4点半举行的发布会,原定1小时,却“拖堂”了28分钟。“面对面”的熟悉感和温暖感扑面而来。
终于和记者面对面后,郭卫民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温和、从容、不疾不徐。面对记者抛出的敏感问题,他保持亲和的微笑,娓娓道来,中肯而真诚。
真诚、温暖、鼓舞人心的现场感受,不仅来自于发言人的神态,更来发言人与现场记者所交流的内容。
88分钟内,郭卫民回答了12个提问。和去年发布会的问题持平。整场发布会,从政协工作谈到经济复苏,从民营企业、数字经济再到如何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等等,全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务实话题。在疫情过去,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释放了坚定改革开放、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着力民生改善的信号。
“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上不时出现一些声音,声称中国制造了‘债务陷阱’,试图抹黑共建‘一带一路’,抹黑中国形象。这种说法无中生有,没有事实根据,是别有用心的。这些杂音和噪音无法干扰、阻碍‘一带一路’建设。”在回应“一带一路”问题时,郭卫民的态度严肃,语气铿锵,这是发言人直面问题的坚决态度。
“政协工作是一个‘接力赛’,需要一届届政协委员接续奋斗。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委员的手上。”
作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郭卫民,在回答发布会上最后一个问题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短短几句话,已经足够表达一位政协发言人的“政协情缘”。
现场观察:
三年来举行了首场面对面的发布会
可以开一次面对面的发布会,所有人都期待已久。
相比去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会期也适当性延长。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将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半。会议还安排了8次小组会议以及2次大会发言。而去年,政协大会的会期则是6天。
时隔三年,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红星新闻记者和其他同行一样,充满兴奋和期待。
红星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3月3日下午3点半,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时隔三年之后迎来参加两会首场发布会的中外记者。距发布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80多个记者座位已经座无虚席,后排的摄影摄像区也几乎机位难求。记者们找到了久违的熟悉感和紧张感,他们或是热情地互相问候,或是念念有词地准备直播稿。
记者和发言人的距离也终于“近在咫尺”,看着他微笑、招手、执意、侃侃而谈。“很高兴我们今天又能聚集一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是郭卫民在这场发布会上的开场白。
谈经济复苏之路:
要加强政策引导
推动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听到了节日期间亲友团聚的欢笑声,看到了热闹的烟火气。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春天。”这是郭卫民在回答经济复苏问题充满温度的铿锵表达。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布会上,有外媒记者问到“防控措施放开后,中国经济是否会迎来强劲复苏?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和挑战分别有哪些?”
对此,郭卫民表示,2022年我国努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保持了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成绩来之不易。
他也坦诚地提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持续动荡,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雄厚基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复苏之路要如何走?郭卫民给出了具体的说明。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创新发展。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提问中是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回答中则能感受到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信心和底气。郭卫民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快速恢复正常。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超过3亿人次,接近2019年同期的九成,有些城市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人次。
谈民营经济:
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民营经济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回应如何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的问题时,郭卫民的回答足以温暖企业家们。他说,有调研组推动地方政府与中小企业积极沟通,解决了部分拖欠账款问题,并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报告。
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关于当前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来自政协委员们的建议非常多。有人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落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产权保护制度;有人建议,应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还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委员们认为,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舞台将更加宽广。”这句话或许是郭卫民在发布会上给民营企业家们的一颗“定心丸”。
谈年轻人就业:
要帮助、鼓励、引导新就业形态发展
对于有关年轻人就业的问题,郭卫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回应。他坦言,今年就业总量压力确实比较大,仅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150多万人。劳动者的技能素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落差,结构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稳就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今年稳定就业也面临有利条件。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和稳经济各项举措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将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也将为稳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稳就业才能稳,企业壮大就业才能壮大。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在财政、税收、社保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力度,保持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加强对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积极推动和引导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不管是网络问诊还是互联网教育,都需要帮助、鼓励、引导这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郭卫民回答里提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政协委员建议中,充满了务实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个人一起行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促就业。”对于“民之大者”的就业问题,郭卫民的回答有耐心也有温度。
一位老委员的心声: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
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五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这是郭卫民作为一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感受,也包含着一位老委员的不舍。
介绍本届新政协委员时,郭卫民表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有2169名,来自34个界别。其中,非中共委员占60.8%。56个民族都有委员。委员名单适应新时代全国政协作为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要求。在保留一定数量十三届委员基础上,补充一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讲起对新委员的期待,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说,做好政协工作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懂政协,要了解政协协商议政的形式。要有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积极地参与政协工作,参与协商议政。
“大家共同努力慢慢地就会把很多事情办成了,就会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这是郭卫民这位老委员的体会,大概也是每一位政协委员的心声。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赵倩北京报道
编辑邱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