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公布今年前9月办案数据清单:新领域公益诉讼立案超4万件,帮信罪案件上涨较快
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部署“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为民办实事破解老大难”公益诉讼质量提升年等专项监督活动,同时,积极稳妥进行新领域探索,办案规模稳步增长,办案力度持续加大,着力提升办案质效,彰显了公益诉讼检察独特的制度效能与蓬勃的发展活力。
各类专项监督活动的落实,让公益诉讼办案数量和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各类公益诉讼案件和新领域案件等办案情况提升的同时,部分案件撤案率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11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最高检获悉,2019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01095件、起诉31804件。此外,检察机关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
↑创意配图据图虫创意
今年1月至9月
检察机关立案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万余件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01095件、起诉31804件。2022年1月至9月较2019年同期分别上升66.8%、1.8倍,法院支持率保持在99%以上。2022年1月至9月,公益诉讼案件诉前整改率99.8%,较2019年同期增加0.9个百分点。
2019年至2022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新领域案件(含新增法定领域)12.5万件。2022年1月至9月,立案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6万件,增速继续加快,占比持续上升。
“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不断完善,相关实践也日益丰富,既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定领域重点发力,又在英雄烈士权益保护等新兴领域不断探索。”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天宝看来,在案件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检察机关办案更加注重案件质量,不断推动检察权与行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最佳的办案效果。
今年1月至9月
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9.2万余人
据最高检介绍,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10月“断卡”行动开展以来,检察机关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下称帮信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137人;2019年,起诉499人;2020年,起诉13673人;2021年,起诉129297人;2022年1月至9月,起诉92576人。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洗钱罪64人;2019年,起诉151人;2020年,起诉590人;2021年,起诉1262人;2022年1月至9月,起诉1462人。
最高检指出,2018年至今,帮信罪、洗钱罪等罪名起诉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主办检察官赵玮表示,检察机关围绕犯罪链条,加强立案监督,深挖案件线索,以上(游)溯下(游),由下(游)及上(游),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及为其提供支持帮助的帮信等关联犯罪,实现全面打击。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周光权指出,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他上游犯罪过程中,发现了共同参与犯罪的帮信行为、洗钱行为,对这些犯罪加大惩处力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今年1月至9月
监督立撤案较2018年同期上升1.2倍
在各类公益诉讼案件和新领域案件等办案情况提升的同时,部分案件的撤案率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据最高检公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监督立案、撤案229330件,其中2022年1月至9月较2018年同期上升1.2倍,监督立案率、撤案率较2018年同期分别增加21.1个、18.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也对侦查活动提出违法纠正意见341151件,其中2022年1月至9月较2018年同期上升1.3倍;纠正漏捕、漏诉280256人,2022年1月至9月纠正漏捕、漏诉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率较2018年同期增加19.8个百分点。
“刑事诉讼监督案件数量上的显著变化,反映出检察机关监督线索来源得到有效保障,在侦查监督制约方面发挥更加有力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魏晓娜认为,全国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提出违法纠正意见量上涨1.3倍等数据,体现出检察监督更加精准,办案质效得到双提升,公检协作配合更加有力。
几年间,为何刑事诉讼监督格局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指出,全面提升刑事案件办理质效,这是“大控方”理念下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携手而行。
2021年10月,最高检会同公安部会签《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明确设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实现侦查监督关口前移,对立案、侦查活动实时、全面监督。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积极转变理念主动接受监督,加强自身执法规范化建设;检察机关以双赢多赢共赢为目标,积极推进与公安机关联合会签文件、建立配套机制。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张炎良
编辑余冬梅郭庄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