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外孙起诉外婆搬离房屋,“老漂族”不能单纯指望儿孙尽孝

时间 • 2025-11-19 23:59:19
房屋
家庭
老人

如何保证他们燃尽了夕阳无限好,不会变成“用完即弃”的家庭临时工,这是全社会必须共同作答的命题。

你听说过“老漂族”吗?本应退休安享晚年,却为进城帮子女一把,又被第三代“套牢”。上海邱老太就是这样一位“老漂族”。然而,比衰老更让她悲伤的是,如此生活二十年,外孙竟递来一纸诉状。

日前,上海宝山法院审结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对簿公堂的双方,一面是含辛茹苦带孙的外婆,一面是翻脸不认人的外孙。案情并不复杂,2002年起,邱老太从湖北老家来到上海,帮助女儿温女士照顾家里、做家务等。2019年,温女士将购置的房屋过户到自己儿子曹先生名下。2021年,祖孙三代堆积的矛盾爆发。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在该案中,法槌落定干净利落。法院审理后认定,邱老太长期居住在该房屋内,系温女士履行赡养义务的方式之一。手持房屋产权的外孙,基于物权要求外婆搬离,有违传统美德、背离公序良俗,诉请被驳回。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依笔者来看,温馨和睦之家,无外乎相互体谅、以爱相待,用真心换真心。“小时候你伴我成长,长大后我陪你变老”才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真实写照。鸡飞狗跳的家庭,往往充斥着算计,把无价的亲情付出放在秤上度量。大到房子、车子、票子,小到做饭多放一截葱姜蒜,矛盾随时随地可能爆发。

近年来,类似争议并不鲜见,复盘案由更让老人们齿寒心冷——2018年,山东一男子为霸占房产赶走九旬老母,还大闹法庭被行政拘留;2022年,将房产登记在小儿子名下后,年逾七旬的厦门张老爹却被赶出门外,被迫住进出租房;此外,老人起诉小两口索要“带孙费”的案件也有不少。

回到邱老太的遭遇,一家人不顾情谊闹到对簿公堂,或许是亲情早已结冰、芥蒂难以消除。想要重建亲情,需要家庭成员各退一步互相谅解的“自救”。面对“老无所依”的窘境,不能单纯指望儿孙尽孝,必须有外部力量介入的“他救”。

应该看到,随着民法典的施行,“公序良俗”不再是内心的道德评判,而是判定民事行为效力的重要依据。赡养老人、回报养育之恩,不仅受无形的道德约束,更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在审结居住权、争产案件中,法院强调赡养人对老年人应履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为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撑腰,也是引导公众向善向上的法律力量。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温暖明天的自己。”这句话可不只是鸡汤而已。在邱老太的遭遇下方,有人留言询问:“老太太的女儿去哪儿了?”确实,眼见默默付出、操劳半生的母亲被赶走,尚且如此冷漠;面对儿子对老人的厌弃和过河拆桥,都能无动于衷,等待温女士的又将是怎样的晚年生活?

当然,法律裁定不是一纸冰冷的文书,更该成为融化矛盾的“破冰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对“老漂族”来说,经历了进城带娃的“水土不服”,套上隔代抚育的“亲情枷锁”,如何保证他们燃尽了夕阳无限好,不会变成“用完即弃”的家庭临时工,这是全社会必须共同作答的命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如歌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