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海创药业创始人陈元伟:打破人才壁垒,中国创新药比你想象更硬核

时间 • 2025-10-27 21:54:07
药物
创新
研发

寻找成都最具“潜能力”科创企业——海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意见》(以下简称为《创新意见》)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释放了国内创新药的发展动力。而伴随着审评效率的提高、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常态化,国内创新药产业由此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中国造”创新药不仅在国内市场崭露锋芒,也通过专利技术、研发项目的引进及对外授权、开展海外临床试验等方式,开始向国际创新药市场进发。如今,国产创新药IND申报数量持续攀升,通过NDA审批实现上市销售的创新药也不断增加(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新药审评程序,包括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申报和新药申请NDA申报两个过程)。

2021年4月13日,红星资本局联合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发起了“寻找成都最具‘潜能力’科创企业”活动,作为一家专注于癌症及代谢疾病药物研究的全球化创新药企,海创药业成为入选企业之一。4月30日下午,海创药业创始人陈元伟接受了红星资本局的专访。

海创药业创始人陈元伟

海外高端人才加速回流

为国产创新药研发注入强劲动能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达1929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3.7%,居全球首位。虽然我国癌症患者数量庞大,但是由于起步慢、底子差等原因,关于国产抗癌药物的传统印象并不乐观——不仅许多病症只有进口药、没有国产药,就算有国产药,患者圈子中也私下流传着“进口药效果优于国产药”的无奈共识。

这样的窘境,正是促使海创药业研发团队回国创业的动力。

“常用抗癌药物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远高于在美国等地。”提到回国创业的初衷,海创药业创始人陈元伟说,“我们团队中的海归人员都希望能将自己在海外积累的技术带回国内,研发、生产大家都吃得起的药物。”

实现梦想需要机会。陈元伟既感慨也欣慰地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之所以回国创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从高新区、成都市、四川省到国家,都对我们给予了充分支持。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选择回国创业。”

一直以来,国内的创新药研发与国外相比,硬件并不是“卡脖子”的难题,软件的差距,比如人才实力,才是痛点。

自2008年我国开始积极鼓励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归国创业以来,国内创新环境改善,海归人才回流加速。一批毕业于顶尖名校、具有二三十年医药行业从业经验的海归科学家及海外人才,从阿斯利康、辉瑞、罗氏、默沙东、拜耳等国际巨头转向国内,自主带队成立生物医药企业,或任职国内创新药企业的重要研发岗位,为国产创新药注入强劲动能。

“海创药业汇聚了许多海外人才,我们都期望回国实现自己的价值。”陈元伟向红星资本局表示,“我曾在瑞士留学,先后在美国的两家世界500强工作近10年,于2005年回国,2013年创立了海创药业;我们的首席科技官李兴海博士,是留美博士后,曾在两家世界500强工作多年,2015年加入海创;此外,我们还引进了许多高学历、在生物医药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建立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顾问团队。”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创新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过去,为解决“缺医少药”问题,医药行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现今,为降低对国外药物的依赖,创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让创新药加速替代仿制药已是大势所趋。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重大新药创制”便是其中之一。此外,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显示,创新药及新型疗法也将成为医药行业2021年的大势板块。

据米内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药品终端市场整体规模约2万亿元,其中创新药占比仅约5%,约1000亿元,未来市场需求巨大。但创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投入大、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等困境。

“在新药研究领域,我们和国外仍有明显差距,但并不在于硬件,而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如临床研究、人才等。”陈元伟同时指出,“中国市场广阔,人口基数有绝对优势,且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成1万美元,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大有可为。差距带来可提升的空间,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带来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再叠加优渥开阔的创新创业空间,高科技术企业正面临着巨大机遇。”

除人才瓶颈外,曾经审评不规范、进度慢、招标效率低、医保对接难等问题,也是掣肘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客观因素。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国家自2017年以来,通过颁布《创新意见》,明确了药品研发、审评、生产等多个环节的相应规则,并逐步通过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药品谈判、医保动态调整机制等关键动作,为国产创新药提供宏观势能。

直至今日,国产创新药已不再是“价格与疗效一起打折”的“降级替代品”。在出口销售方面,以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为代表的中国创新药企业,此前已经迈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第一步;而在药物疗效方面,以海创药业正在开展中美III期临床试验的HC-1119为例,这款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与已经上市的同类进口药物相比,具有临床用量低、安全性更高的潜力。

中国创新药怎样才能尽快走向世界?陈元伟给出的答案是:“药物产品本身素质够硬,达到国际水平,不仅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也要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这是第一步。”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优秀人才的聚集、研发费用的增加、资本力量的加持,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近年发展迅速,中国创新药企业已经不局限在国内开展新药研究、生产和销售,同时在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陈元伟表示。

瞄准小分子药物

借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弯道超车”

蛋白在调控人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流的药物可被大致分为两类:生物大分子药及化学小分子药,两者均可通过靶向各类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在已被解析的疾病相关蛋白中,有高达80%蛋白无法被现有药物靶向,因为它们大都位于细胞内或核内——大分子抗体进不去,小分子又抓不牢,也由此大量临床需求未被满足。

而海创药业主攻的PROTAC(ProteolysisTargetingChimeras,靶向蛋白降解),正是有可能打破这一困局的革命性技术。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AaronCiechanover、Avram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IrwinRose因共同发现“细胞是如何清理异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这一发现即是泛素(Ubiquitin,Ub)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

通俗而言,“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即是细胞将出现“异常的文件(异常蛋白质)”,交给“秘书(E3酶)”,“盖上作废章(泛素化)”,再扔给“碎纸机(蛋白酶体)”,从而将异常蛋白质直接降解的整个过程。

基于这一“泛素-蛋白酶体系统”,PROTAC技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直接实现靶蛋白降解,从而使大量从前“不可成药”的靶点转化为治愈疾病的切入点。

同时,耐药性一直是困扰肿瘤治疗的难题之一,而PROTAC技术还具备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潜力。

目前全世界有Arvinas、KymeraTherapeutics、NurixTherapeutics等初创企业在全力探索PROTAC的临床应用潜力,其中Arvinas进展最快,其研发的ARV-110口服PROTAC小分子已经进入临床II期试验。而罗氏、辉瑞、拜耳、诺华、默沙东等国际巨头也纷纷通过与这些初创公司合作,争先重资入局这一可能引发行业地震的新技术。

近年来,虽然大分子生物药持续受到热捧,市场增速较快,并催生一系列热门赛道;但小分子药物因其作用分子体积小、研发成本更为可控等多重优势,开始在药品研发领域占据主导。2020年FDA共计批准新药53个,其中小分子药物38个,占72%。PROTAC技术作为小分子药物领域的尖端技术,更是被国内创新药企业认为是“赶超海外药企的关键”。

根据医药魔方统计,中国在研821款肿瘤药管线中,具有创新作用机制且研发阶段处于全球领先状态的产品共有119个,占比为14.5%,其中国产药品77个,占比为9.4%。而在国产靶向药品中,机制创新且研发状态领先的产品仅占3.7%。

据陈元伟介绍,海创药业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PROTAC技术的创新药企业,已经建立起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PROTAC技术平台。由于PROTAC分子量相对较大,解决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一直是PROTAC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而海创药业已尝试在多个肿瘤靶点进行PROTAC新药开发,目前已有雄激素受体(AR)PROTAC分子进入临床前申报阶段。

面对万亿级市场,国内生物医药公司该如何突围,如何布局?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期间,陈元伟不断强调,自身素质是关键。“拥有自己的专利、核心技术,创新药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产品必然能走向世界”,陈元伟表示。

先进的技术造就革新的产品,中国创新药未来能否站上世界之巅,这或许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

红星新闻记者许媛费成鸿实习生向荣欣

责编任志江编辑邓凌瑶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